“改革开放给予我们这一代人实现梦想的宝贵机会。”这是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的“口头禅”。

  机会、变革与考验,贯穿于李东生从大学生、技术员成长为董事长、行业领军人物的全过程。

  大学里,李东生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认识世界,踌躇满志;踏入社会,他进入营业执照编号“0013”的合资企业,又推动地方国有企业转向股份制公司,最终成长为千亿产业集团的掌门人。

  改革开放40年时,李东生作为“电子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开拓者”,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当前,他依然信念坚定、坚韧实干,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

  “企业家必须保持激情和斗志,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有更大的机会,实现突破发展。”近日,李东生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面向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企业家不能躺平,也无法躺平,必须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企业改制之路:

  “摸着石头过河”

  南方日报:从大学生成长为公司技术人员,再到如今的集团董事长,您亲历发展巨变。改革开放对您产生过哪些关键影响?

  李东生: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让我们这帮年轻人有机会迈入大学。改革开放则令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外部世界,也看到当时祖国与世界所存在的差距。

  在学校时,同学们唱得最多的一首歌就是《八十年代新一辈》。那时候,我们对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油然而生的责任担当。

  后来,我们这一代人又非常幸运,大学毕业就赶上了广东改革开放第一波的机会。实际上,那个时候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比如个体经济的兴起。

  走出校园后,我加入了TCL的前身——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最早一批中外合资企业。我还记得,我们工商执照的编号是0013,是当时国家工商总局直接颁发的。

  那个时候,还没有中外合资法,甚至连公司法都没有,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也是在摸索过程中,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世界电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为之后TCL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自己从一个学生变成一名企业管理者找到了机会。

  办企业、探索道路,实际上都是受到国家改革开放整体氛围的影响,并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所进行的。

  南方日报:多年来,TCL历经多次改革与调整航向。您如何定位TCL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李东生:TCL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TCL40余年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改革开放创造的历史性机遇。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TCL。

  具体来说,改革开放对于TCL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一个节点是改革开放初期,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作为合资企业成立,这个项目的成功使我们以同样的商业模式创办第二家合资企业——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发展,1990年前后我们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话机厂商,1992年又开始生产电视机、音响等产品。

  第二个节点是1996年企业改制,推动企业建立起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体制,这次改制让TCL从一个惠州地方企业走向中国。

  第三个节点是2004年TCL整体上市,同年我们做了两个大型跨国并购。这次并购的大背景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内国际市场接轨。虽然跨国并购做得非常艰难,但TCL往全球化方向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克服困难之后,TCL逐步建立起全球经营体系。

  2009年前后,国家出台相关产业振兴规划。我们创立TCL华星,进入上游半导体显示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消费电子制造向核心基础技术产业拓展。过去几年,我们进一步沿泛半导体产业链拓展布局,进入新能源光伏产业,成为大型科技制造产业集团,在全球产业占有一席之地。

  坚守制造业:

  “动过心,但选择专注”

  南方日报:企业走过40余载,从地方性国企到上市民营企业的改制,从传统消费电子企业转型为科技制造企业,“制造”二字始终不变。您是如何坚持在制造业这条路上走下去的?

  李东生:我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生,大学毕业我参加工作,选择了做制造业这条“对口道路”。

  在这个历史周期中,有房地产、金融投资、互联网等机会,坦白说,这些我都想过,也动过心。

  但这些动心并没有战胜过“坚持”这个无比明确的思路。我想,一个人要成就一份事业,必须专注、要集中资源才有可能做到。坚持在一个产业当中持续地努力,这是获得发展、为经济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基础,特别是做制造业。

  回望过去40多年,和我们同时代创业的企业家,今天依然在的已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很多企业没有走到今天?可能就是他没有坚持,或在一些重要的战略转折点没有能够适应变化。

  企业必须不断地发展,才能适应竞争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更要求企业家必须心无旁骛。

  南方日报:改革开放之初,您就曾主导电话机产品开发,与一群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产品设计;如今,TCL成立工业研究院,在全球布局多个研发中心。对于企业而言,把核心技术“握在手上”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东生:其实搞技术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喜欢和技术大咖交流,每年的技术创新大会或者一些内部的重要技术研讨会,我一般都会参加。一来一回、一言一语中,我能够更多地了解到产业发展的趋势,时常也会启发管理思路。

  在20多年前,我们就组建了TCL工业研究院,围绕几个核心产业来搭建研究中心,以技术能力提升支撑企业发展。

  其实这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最早时候,TCL工业研究院大概只有100多人,从一个应用技术开始,研发水平不是太高,但在不断积累当中,我们逐步介入到基础技术的研究领域。比如说在半导体显示技术领域,我们华星的LCD技术一路“小跑前进”,已形成全球领先竞争力,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蝶变。

  近些年来,国家正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企业逐步成为创新的主力军。最近几年,国际竞争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成为举国上下的关切焦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企业的时代使命。

  核心技术“握在手上”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其次是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之中,提升中国企业全球产业链话语权,构建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中国制造业、广东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一条怎样的道路?您认为,如今各企业应该如何在“制造业当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东生:广东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成为改革前沿和创业热土,从最早的“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孕育出一批世界级企业和优秀创新企业,在多个高新科技领域领先全球。

  关于企业如何在“制造业当家”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我认为有三方面:一是推动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拓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持续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做好制造业“当家人”。

  深化改革开放:

  企业家无法躺平

  南方日报: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贡献者。45年来,我国、广东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您觉得广东是一片怎样的生长土壤?

  李东生:作为逐步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中央长期以来对“两个毫不动摇”的坚持和落实让我感触最深。包括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贡献,80%以上的城镇就业,这是民营经济在今天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

  日常,我常接待企业同行的访问,也会参加很多企业的交流会或者经济分析会。通过交流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广东的良好营商环境与创新创业氛围,这里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渥土壤。以结果说话,这片土地孕育出了“敢为天下先”的粤商群体,一大批全球化民营企业脱颖而出,走向世界,包括电子、制造、科技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

  南方日报:面向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广东提出要引导各类优质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在国家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背景下,您认为,制造业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应如何更好地融入改革开放新浪潮?

  李东生: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我非常荣幸地获得“改革先锋”的称号和奖章,当时是以“电子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开拓者”的颁奖词授予我的。

  回想起那一天,直到如今我依旧激动。这份荣誉值得我一生珍惜,也值得我用一生去继续努力奋斗,以“对得起”这枚奖章。

  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很多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予大力的关注和支持。

  这代表国家在经济转型时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制造业发展的关注,在整个经济政策方面更加注意对各种所有制经营实体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帮助。我认为这符合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

  现在全球经济都遇到很大的困难,企业家不能躺平,也无法躺平。对企业来说,必须坚定信心。对企业家来讲,必须保持激情和斗志,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有更大的机会,实现突破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是通过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的增强来体现的。作为民营企业,我们要尽企业的本分,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承担起我们自己的责任。